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研讨会隆重召开

[发布日期]:2016-06-07  [浏览次数]:

2016年5月29日,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基金小镇主办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研讨会”在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学术会堂604隆重召开。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单一资产获利的难度将大大提升,大类资产配置的需求将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研讨会的召开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次研讨会由150余位来自海内外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业界知名金融机构的代表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学勇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李建军教授首先致辞。他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特别是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的建设情况,希望与会专家精诚合作,以学术服务市场,以市场检验学术,努力打造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随后,北京市房山区金融办主任、北京基金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刘金辉先生致辞。作为主办方之一,刘主任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参加研讨会表达欢迎和感谢。刘主任介绍了北京基金小镇的基本情况以及未来建设蓝图,希望各位专家、学者有机会去基金小镇沟通交流,在基金小镇的建设中共同发展。

李建军副院长(左)、刘金辉主任(右)致辞

研讨环节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助理教授,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陈锐老师主持。上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张学勇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商学院金融系讲师朱敏教授,业界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金融工程师房四海老师,汉青经济金融研究院金融专业硕士项目主任、院长助理李勇教授,中信银行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老师先后就“大类资产配置理论的演进与实践”、“风险预算在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应用”、“黄金定价机制”、“数量化资产配置”、“大类资产配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五个主题做了专业而精彩的演讲。

张学勇老师梳理了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演化的逻辑,张学勇老师认为,资产配置非常重要,决定了大部分收益。对于传统的资产配置方法,张老师主要列举了三个,一个是60/40组合,一个是等权重组合,另外是全球市场投资策略,着重讲了均值方差模型、GERY模型、FED模型和全规模资产配置模型等。张学勇老师总结说,资产配置方法、优化方法在不断演进,极具风险的优化方法消除了预期收益估计的不可靠性,明确的目标和实际中的约束在资产配置中非常重要。

朱敏老师讲述了基于风险的大类资产配置的应用。基于风险的投资提高了低风险资产在组合中的权重,降低了组合的标准差,同时也降低了收益均值,风险预算比较灵活。用夏普比率制定风险预算参考的话,它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效果。

房四海老师认为,今年以来最好的资产是黄金,对黄金的定价方法,房四海老师详细解释了三因素定价模型、实际利率模型等。房老师总结,黄金作为危机时期重要的观察变量,要把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打通。

张学勇老师(左)、朱敏老师(中)、房四海老师(右)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李勇老师认为,资产中满足投资人需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最佳的配置方案,主要是马克维茨的方法。李勇老师说,目前在做的事情是让Black中的信息完全量化,通过机器做到一个很好的结果。考虑不同风险系数下的策略,从回撤、收益率的均值、标准差、夏普比率可以看出配置的效果。

刘维明老师从资产配置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的误区、全球宏观策略的优势、资产配置在中国的实践、人与机器的选择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与体会。刘维明老师强调,任何模型的产生都是模型设计者的思想去控制,人从事的东西,最终都需要由人来做决定。

李勇老师(左)、刘维明老师(中)、赵锋老师(右)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研讨会下半场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姜富伟老师主持。来自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金融学副教授赵锋,阳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级投资经理白雪石,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滨,同安投资宏观量化研究员郜哲分别就“投资者风险偏好和主动性基金管理的关系”、“全球资产配置的思考”、“中国市场美林时钟有效性研究”、“宏观驱动的大类资产相关性研究”四个主题做了专业而精彩的演讲。

赵锋老师从美国的历史数据中发现,主动型基金的回报率长期比被动型基金每年低1%,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投资者愿意去买主动型基金?赵锋教授认为洞悉市场投资者真正的收益与风险偏好非常重要,如果我们知道投资者偏好的动态演变,那么对主动型基金的存在将会有更好的理解。把投资者对市场上行和市场下行时具有的不同偏好考虑进来,赵锋老师发现成长型主动基金相对被动型基金具有更好的选股能力,而价值型主动基金具有更好的择时能力。

白雪石先生认为建立全球资产配置组合,首先要对市场的配置做一个选定,接下来才是大类资产配置。在对全球市场进行配置时,可以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国际购买力,第二是市场的流动性,第三是国别的GDP权重,最后是汇率风险最小化。随后白先生分别介绍了债券、股票和黄金这三类资产的定价模型,并基于桥水基金和高盛的案例,介绍了风险分散化的大类资产配置思路,并就风险评价和另类资产投资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探讨。

谭滨老师认为美林时钟在中国市场上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要注意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自身特点,一是央行的独立性较低,政府干预力强。二是股票市场散户投资者比重较高,非理性行为强。三是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的收入弹性较大。最后是人口老龄化趋势。

郜哲先生认为大类资产配置需要关注资产相关性,而相关性背后的宏观驱动因素非常重要,而且需要进行动态的分析。他们的整体思路是把宏观经济分成两类,如果存在明显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那么在这一阶段经济会更多的按照库存周期运行,因此可以运用美林时钟原理进行大类资产配置。如果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结构变化,在产业转型期的背景下,需要做的是分散化的配置方案。

白雪石先生(左)、谭滨老师(中)、郜哲先生(右)分别发表主题演讲

研讨会上设置提问环节,参会代表积极主动与演讲嘉宾讨论交流。最后研讨会于华灯初上时顺利结束。

参会代表热烈讨论、积极与演讲嘉宾进行交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今年三月份刚刚成立的新研究中心,是为迎合当下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而成立。中心在今年还会有三次类似的学术研讨会以及6到8次讲座,中心希望沟通学界和业界,以学术服务市场,以市场检验学术,努力打造在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库。

本次研讨会还得到了国际合作处引智项目的支持。



上一条: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学术讲座(第三期) 下一条: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第二次学术讲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