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初刚刚结束的G20嘎纳峰会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如期成为主要议题之一。在会后的声明中,与会各国一致同意,将“致力于建立更有代表性、稳定和易于自我调整的国际货币体系”,并且在政策层面提出或重申了诸多需要付出的努力,其中包括:将按照现有标准适时对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构成进行重新评估和调整、加强IMF的监督机制、识别和应对政策溢出效应、管理国际资本流动、继续推动成员国实行更加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快全球金融安全网的建立、为IMF动员更多资源以便其更好地发挥危机处理功能等等。
与过去几次峰会相比,这次会议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涉及的方面也相当广泛。然而,就其取得的实质性成效而言,则是很难予以恭维的。与伦敦峰会决定为IMF增资、匹兹堡峰会决定提高新兴市场经济体在IMF的份额和投票权相比,本次峰会没有提出任何具有新意的设想,更没有提出可以立即付诸实施的新动议。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以美元为主导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既不稳定也不公平。然而,改革的道路却异常艰难和漫长。在过去几十年里,不少经济学家提出过改革方案,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回归金本位、实行单一世界货币、实行基于SDR的超主权货币、实行改良的美元本位制等。在这些方案中,除了回归金本位完全不具备可行性外,其他方案均有实现的可能,而关键在于有关各国需要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合作精神,特别是美国作为现行体系的主导者和受益者能够充分意识到全球货币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并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G20峰会是现今最重要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对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困难。展望未来,如果IMF的治理结构能够得到彻底改革,那么由周小川、斯蒂格利兹等人倡导的基于SDR增发的超主权货币方案最终也有可能实现。然而要想让美国主动放弃对IMF和全球金融事务的领导权,在短期甚至长期内都缺乏现实可能性。因此,在未来一个时期,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或许难以出现根本改变。
不过,事情的逻辑也可能向另一个方向演变。在经历了主权债务危机之后,如果各种结构性改革能够顺利进行,那么欧元将重整威风并在全球储备体系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人民币或某种形式的亚洲共同货币的崛起,进而成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这意味着,多元储备货币并存格局在未来将逐渐取代美元绝对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多元储备货币格局的出现,一定不是美国主动出让其霸权使然,而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是货币竞争的结果。尽管在多元储备体系下,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可能比较明显,但储备货币之间的竞争将会抑制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时存在的国际金融动荡倾向。因为多种储备货币的竞争,将使得其中任何一种货币都不能不更多地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避免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否则,市场将“用脚投票”,相应地它在储备体系中的比重就会下降)。简言之,竞争可以促进负责。
近两年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欢迎之声,也有怀疑、排斥甚至反对之音。对中国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便利国内企业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降低交易成本,也会增大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对世界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则具有突出的积极意义,因为它将促进国际货币竞争,削弱美元的霸权或过度特权,有助于减少因美元霸权引起的国际金融动荡,有助于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从这个意义出发,人民币国际化应当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包括G20在内的国际社会没有理由不对这个进程持积极的支持态度。
在过去几年里,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大量使用,表明了它在充当国际货币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进程。持续繁荣的对外贸易、稳定的币值、发达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内金融市场、基本开放的资本账户是这一进程最终实现的主要条件。政府固然可以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如通过区域乃至全球性的协议框架来推动其成为“锚货币”,但这些作用不能替代上述条件的积累和形成,因为从根本上讲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一个市场选择过程。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外汇管理》2011年第22期所撰写的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