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大学教师这一职业?
在很多人眼里,大学教师是一个收入相对较高,时间支配比较自由,且属于低风险的职业。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作为大学教师,也获得了较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大学所承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使得大学教师肩负着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神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教师是值得自豪的职业。感谢时代的召唤,我有机会与这个职业结缘近30年。如果给我机会重新选择职业,大学教师肯定还是我的首选。
2.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
第一,要有理想和情怀。与30年前相比,当今社会存在着更加明显的物质主义和享乐倾向。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初衷,保持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避免短视和功利主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热爱科学研究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的重要条件。
第二,要虚心学习。大学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应付挑战的职业。面对日益更新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深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师,他(她)必须不断学习,以便应付知识更新所带来的挑战。
第三,要不断创新,不可固步自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应该不断探索与创新。应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努力探索和追踪科研前沿。当然,开拓创新会有风险甚至面临失败;但相对于固步自封而言,创新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因此,是值得的。
3.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大学生需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努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常常要求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人文作品,认真学习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增强自己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我经常告诫学生,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宏观和国际视野,要有大国公民的心态和情怀,要防止民粹主义思想倾向。
鼓励大学生进行持续学习。每到毕业时节,当学生们让我题写寄语的时候,我总喜欢引用古人的诗句“未曾出土先有节,纵使凌云尚虚心”,希望以竹子的精神来勉励大家在走出校门之后仍然记得不断学习。
4.如何指导研究生?
总体上,有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注重基础训练(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的训练),强化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学习。第二,研究从原创性文献综述开始,继而进行建模、实证和政策分析。第三,学以致用,不做没有政策含义的研究。避免脱离经济直觉的所谓纯学术研究,避免毫无思想性的数学化倾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做问题导向型研究,提倡利用国外先进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第四,坚持学术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进行分类指导。对于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鼓励他们潜心做理论研究,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通常,在他们入学后,会根据不同的阶段(如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阶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他们参与课题研究,并支持他们去国外进修交流。希望这些学生将来大多能够去研究机构或高校,为我国的金融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做贡献。
对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则有很大的不同。这类学生一般有志于在业界发展,因此,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会鼓励他们去业界进行业务实习。不过,对于这样的学生,也会要求他们多读经典著作,适当做些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希望他们在传承中财大学生踏实、勤奋、务实和执行力强等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培养和建立宏观视野和国际视野。希望他们将来个个是儒商,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银行家、投资家和企业家。
5.如何进行“双肩挑”?
在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同时兼任院领导,即所谓“双肩挑”,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想同时做好这两件事,必然要付出更多。担任行政工作以后,我对自己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不能因为担任院里的行政工作而放松教学,否则有愧于学生;二是,将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教学方案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及时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内容,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展学生们的宏观和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