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动态>>学术活动>>正文
 
 

龙马奋进•校庆70周年学术系列讲座-第三届金融风险与监管青年经济学者研讨会(2019)

[发布日期]:2019-11-05  [浏览次数]:

会议背景:

值中央财经大学校庆70周年之际,为推动金融风险与监管相关问题的研究,加强学术、业界、监管经验交流,受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专题学术讲座项目的资助,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丝路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货币经济研究中心、“金融风险与监管”青年学者论坛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金融风险与监管青年经济学者研讨会(2019)”定于11月17日(上午8点30分至13点)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3号楼221M召开,届时将围绕当前中国金融风险与监管的主题展开研讨。该会议是龙马奋进•校庆70周年学术系列讲座。

时间:2019年11月17日星期日

地点:中央财经大学学院沙河校区3号楼221M

主办方: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丝路金融研究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货币经济研究中心

“金融风险与监管”青年学者论坛

致辞人:应展宇

主持人:李逸飞、黄志刚

召集人:方意

本次研讨会获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专题学术讲座项目资助



研讨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与存款保险制度视角下的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趋势研究》

作者:项后军(广东金融学院)

摘要: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趋势明显。而已有研究又表明,美国最近两次银行倒闭潮都与特许权价值持续下降有关。那么,对于特许权价值日渐下降的趋势,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关键的金融深化改革政策起到的作用为何?对此,论文研究发现:(1)利率市场化减少了商业银行与市场相关的特许权价值,增加了与银行相关的特许权价值;(2)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于特许权价值影响是正向的,且有力地缓解了除四大行(工、农、中、建)之外的其他银行特许权价值下降的态势,但综合来看,银行特许权价值仍然处于下降趋势;(3)存款保险对不同性质的银行产生的政策效应不同,具体来说,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三类银行平均处理效应递减;进一步地政策动态效应估计还发现,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显现出来。对此论文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思考。

《货币政策与集团内关联担保运作机制研究》

作者:刘海明(山东财经大学)

摘要:本文使用上市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数据,从货币政策视角检验了集团内关联担保的运作机制。从形成上看,紧缩货币政策促进了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贷款担保,然而,增长机会少的子公司获得了更多的关联担保。从经济后果上看,集团内关联担保构成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放大器而非减震器。从传导机制上看,关联担保会引发传染效应,这一效应在紧缩货币政策环境下更明显。具体地,在紧缩货币政策条件下,母子公司亏损的概率均上升,而子公司的亏损会通过关联担保负向地冲击母公司和集团整体的投融资水平。然而,母公司的亏损不会通过担保引发传染。最后,关联担保导致了过度投资问题。本文的结果表明,上市集团对子公司的担保并未遵循监督机制以及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原则,而是帝国建造以及子公司竞相寻租的结果,这会引发传染问题,进而放大宏观冲击的效果并增加集团的金融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改进与整合——来自Bankscope、BankFocus、国泰安数据库的研究》

作者:李明辉(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流动性创造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自Berger和Bouwman(2009)定量给出银行流动性创造指标计算方法后,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场从流动性创造角度研究银行各种问题的热潮。本文从当前学者们实证研究时普遍使用的三大数据库(Bankscope、BankFocus、国泰安银行数据库)出发,对基于不同数据来源计算流动性创造指标时由于科目口径不一致问题导致的计算差异问题做了比较分析。最后,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的特征事实,从数据库科目角度,逐条匹配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微观科目,最终构建了一套相对有效、可靠的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计算方法。按照该方法基于不同数据库科目计算出来的流动性创造指标之间差异较小,可比性较强。本文为统一从不同数据库来源计算中国银行业流动性创造指标的标准作出边际贡献,也为学者们后续研究包含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创造跨国比较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

研讨论文摘要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体系研究》

作者:王博(南开大学)

摘要: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其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及时追踪并识别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状况逐渐受到各界关注。本文利用1970年至2017年间71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以机器学习方法中的随机森林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新型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用以识别和预警金融危机。模型预警结果表明:相较于Logit模型等传统金融危机预警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在预警金融危机时能够克服对数据质量要求高、过度拟合等问题,并展现出更高的预警准确性。同时,该模型能够在金融危机前发出稳定、持续的警报,给予相关国家充足的时间来有效补充政策工具箱以应对危机。本文构建的危机预警体系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发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从而有效识别和预警金融危机事件,减缓甚至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害。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兼论“脱实入虚”的成因与治理》

作者:高洁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摘要:新常态以来,经济的“脱实入虚”倾向日益明显,成为扭曲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加剧金融风险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异质性家庭和银行部门引入DSGE模型,通过银行在房地产与实体企业间的资金配置行为刻画“脱实入虚”的传递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和福利分析,识别抑制“脱实入虚”、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的最优双支柱调控政策。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银行监管资本的风险反映偏差与经济资本管理》

作者:苏帆(湖北经济学院)

摘要:由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风险敏感性有限且对实际风险反映存在偏差,银行监管资本的防风险效果一直以来广受质疑。本文基于我国128家商业银行2008—2017年非平衡面板数据,探究了我国银行是否根据其监管资本的风险反映偏差进行了经济资本管理。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银行会积极地提高资本比率以应对监管资本所不能涵盖的风险;(2)当银行自身风险过高,使得风险偏差过大时,银行资本管理行为会消失;(3)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与类型无关而与规模有关,相比小型和大型银行,中型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行为更为明显;(4)更大的资本机会成本、更高的资产流动性和更大的目标资本充足率缺口,会显著降低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度。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结果依然成立。本文从银行主动性资本管理的角度揭示了现行资本监管的不足,也为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提供政策参考。

《住房公积金能降低家庭违约风险吗?》

作者:司登奎(青岛大学)

摘要: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及其潜在传导机制,对于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及维持经济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构建局部均衡模型以厘清住房公积金制度影响家庭违约风险的微观机制,然后基于2012、2014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住房公积金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特别是重点考察了潜在的传导机制与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住房公积金覆盖率会通过个人工资性收入、消费习惯和地区房价三种途径对家庭违约风险产生影响;住房公积金覆盖率的提高在短期内会倾向于加剧家庭违约风险,长期内则有助于降低家庭违约风险并维护金融稳定;城乡之间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显著相异,且城市居民受其影响更大;流动人口增加会增强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对家庭违约风险的影响。本研究对于构建多层次住房公积金制度以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主讲专家简介

项后军(广东金融学院)

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金融学院金融与投资学院院长,金融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及金融学专业负责人,入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国际金融及数量方法应用研究等。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财贸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等较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约35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级重大及重点项目(4项)及省级科研创新团队以及教学团队项目各1项,以及其他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获得第二十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论文奖等省部级及其他学术奖励5项。

刘海明(山东财经大学)

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注册会计师(CPA),拥有法律职业资格。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累计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内外高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获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李明辉(华东师范大学)

金融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讲师,上海并购金融研究院课题研究员。自2015年7月在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经济学院工作,承担本科生《金融工程》、《金融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管理》及研究生《货币银行学术研究前沿》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兴趣在于金融中介与并购金融的理论与实证,包括:银行流动性创造、金融风险、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等方面。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金融研究》、《财贸经济》、《财经研究》、《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内CSSCI及国外S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持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16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一等项目和第10批特别资助项目)。

王博(南开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现为金融学院副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宏观金融等。曾主持和参与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项目,并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金融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3篇,《金融研究》发表论文5篇,《世界经济》2篇,《经济学季刊》2篇,《管理科学学报》1篇,英文Applied Economics 1篇。论文《高储蓄率、货币供给规则与宏观经济的稳定性》2015年获第十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评选三等奖,2016年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苏帆(湖北经济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博士,现为湖北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在《经济研究》、《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高洁超(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系讲师,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获第九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中国经济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二届洪银兴经济学奖。

司登奎(青岛大学)

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任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经济学、金融稳定。在《金融研究》、《统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Economic Modelling》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山东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

其他参会专家简介

李逸飞(《管理世界》编辑部)

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管理世界杂志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贸易经济。研究成果发表于《管理世界》、《世界经济》、《财贸经济》等期刊。完成多项研究报告。

刘冲(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监管、货币银行学。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等国内权威刊物及SSCI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李政(天津财经大学)

经济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金融研究》《统计研究》《财贸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研究成果曾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等省部级奖励。



上一条:第三届中国金融科技学年会议程 下一条:Lei Lu | 中国资产管理研究中心讲座

关闭